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中学教师招聘

中学教师招聘

切换项目>
  • 章节
  • 已做题/全部题
  • 操作
  • 教育学
  • 0/1236
  • 开始做题
    •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 0/218
    • 开始做题
      • 第一节 教育与其产生与发展
      • 0/84
      • 开始做题
        • 一、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
        • 0/39
        • 开始做题
          • (一)教育的概念
          • 0/13
          • 开始做题
            • 1.教育的概念
            • 0/15
            • 开始做题
            • 2.教育一词来源
            • 0/3
            • 开始做题
            • 3.教育的定义
            • 0/1
            • 开始做题
          • (二)教育的属性
          • 0/12
          • 开始做题
            • 1.本质属性
            • 0/12
            • 开始做题
            • 2.社会属性
            • 0/7
            • 开始做题
              • ①永恒性
              • 0/1
              • 开始做题
              • ④长期性
              • 0/1
              • 开始做题
              • ⑤相对独立性
              • 0/5
              • 开始做题
          •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
          • 0/22
          • 开始做题
        • 二、教育的功能
        • 0/15
        • 开始做题
          • (一)按教育功能作用对象划分
          • 0/6
          • 开始做题
          • (三)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
          • 0/1
          • 开始做题
        • 三、教育的起源
        • 0/13
        • 开始做题
          • (二)生物起源说
          • 0/3
          • 开始做题
          • (三)心理起源说
          • 0/4
          • 开始做题
          • (四)劳动起源说
          • 0/2
          • 开始做题
        • 四、教育的历史发展
        • 0/30
        • 开始做题
          •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 0/1
          • 开始做题
          •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 0/18
          • 开始做题
          • (三)近代社会的教育
          • 0/1
          • 开始做题
          • (四)现代社会的教育
          • 0/7
          • 开始做题
      • 第二节 教育学及其产生及发展
      • 0/134
      • 开始做题
        • 一、教育学及其研究对象与任务
        • 0/7
        • 开始做题
        • 二、教育学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 0/2
        • 开始做题
          • (一)教育学的研究价值
          • 0/2
          • 开始做题
        • 三、教育学发展概况
        • 0/121
        • 开始做题
          •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 0/32
          • 开始做题
            • 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 0/25
            • 开始做题
              • 儒家
              • 0/14
              • 开始做题
              • 《学记》
              • 0/10
              • 开始做题
            •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 0/13
            • 开始做题
              • (1)苏格拉底
              • 0/6
              • 开始做题
              • (2)柏拉图
              • 0/2
              • 开始做题
              • (3)亚里士多德
              • 0/2
              • 开始做题
              • (4)昆体良
              • 0/2
              • 开始做题
          •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 0/61
          • 开始做题
            • 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 0/30
            • 开始做题
              • (1)培根
              • 0/1
              • 开始做题
              • (2)夸美纽斯
              • 0/12
              • 开始做题
              • (3)卢梭
              • 0/5
              • 开始做题
              • (4)康德
              • 0/1
              • 开始做题
              • (5)裴斯泰洛齐
              • 0/2
              • 开始做题
              • (6)洛克
              • 0/7
              • 开始做题
              • (7)福禄贝尔
              • 0/1
              • 开始做题
            • 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 0/29
            • 开始做题
              • (1)赫尔巴特
              • 0/28
              • 开始做题
              • (2)杜威
              • 0/27
              • 开始做题
          • (三)20世纪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
          • 0/6
          • 开始做题
          • (四)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
          • 0/20
          • 开始做题
            • 蔡元培
            • 0/5
            • 开始做题
            • 晏阳初
            • 0/1
            • 开始做题
            • 陈鹤琴
            • 0/2
            • 开始做题
            • 陶行知
            • 0/8
            • 开始做题
          • (五)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 0/14
          • 开始做题
            • 赞可夫 发展性教学理论
            • 0/2
            • 开始做题
            • 布鲁纳 《教学过程》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 0/5
            • 开始做题
            • 布鲁姆 《教学目标分类学》掌握学习理论
            • 0/8
            • 开始做题
            • 瓦根舍因 范例教学法
            • 0/1
            • 开始做题
            • 苏霍姆林斯基 全面和谐
            • 0/1
            • 开始做题
    • 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
    • 0/103
    • 开始做题
      • 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 0/39
      • 开始做题
        • 一、与政治经济制度
        • 0/19
        • 开始做题
        • 二、与生产力水平
        • 0/7
        • 开始做题
        • 三、与科学技术
        • 0/6
        • 开始做题
        • 四、与文化(学校文化)
        • 0/7
        • 开始做题
        • 五、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 0/1
        • 开始做题
      • 第二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
      • 0/63
      • 开始做题
        •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 0/4
        • 开始做题
        •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 0/8
        • 开始做题
        • 三、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 0/28
        • 开始做题
        • 四、人的本质及其教育意义
        • 0/1
        • 开始做题
        • 五、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 0/46
        • 开始做题
      • 第三节 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
      • 0/1
      • 开始做题
        • 一、初中生生理发展的特点和个体发展任务
        • 0/1
        • 开始做题
    • 第三章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 0/100
    • 开始做题
      •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 0/38
      • 开始做题
        • 一、教育目的的内涵
        • 0/13
        • 开始做题
        • 二、教育目的的分类
        • 0/2
        • 开始做题
        • 三、教育目的的意义与作用
        • 0/9
        • 开始做题
        • 四、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 0/7
        • 开始做题
        • 五、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 0/6
        • 开始做题
        • 六、有关教育目的的确立的理论
        • 0/12
        • 开始做题
          • 个人本位论
          • 0/7
          • 开始做题
          • 社会本位论
          • 0/7
          • 开始做题
      • 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 0/22
      • 开始做题
        •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目的的各种表述
        • 0/6
        • 开始做题
        • 二、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 0/5
        • 开始做题
        • 三、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构成
        • 0/15
        • 开始做题
        • 四、我国教育目的的落实
        • 0/5
        • 开始做题
        • 五、创新教育
        • 0/2
        • 开始做题
      • 第三节 学校与学校教育制度
      • 0/31
      • 开始做题
        • 一、教育制度的内涵
        • 0/1
        • 开始做题
        • 二、学校教育制度的内涵
        • 0/7
        • 开始做题
        • 三、建立学制的依据
        • 0/6
        • 开始做题
          • 3.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 0/1
          • 开始做题
          • 5.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 0/1
          • 开始做题
        • 四、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 0/6
        • 开始做题
          • (一) 西欧双轨学制(英法德俄)
          • 0/1
          • 开始做题
          • (二)美国单轨制
          • 0/1
          • 开始做题
          • (三)苏联分支型学制(沙皇俄国时期)
          • 0/1
          • 开始做题
        • 五、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
        • 0/17
        • 开始做题
          • (一)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 0/3
          • 开始做题
          • (二)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 0/5
          • 开始做题
      • 第四节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 0/10
      • 开始做题
        • 一、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 0/2
        • 开始做题
        • 二、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结构及类型
        • 0/3
        • 开始做题
        • 三、我国当前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 0/2
        • 开始做题
      • 第五节 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
      • 0/3
      • 开始做题
        • 一、中学生身体(生理)发展
        • 0/1
        • 开始做题
    • 第四章 教师与学生
    • 0/135
    • 开始做题
      • 第一节 教师及其职业素养
      • 0/74
      • 开始做题
        • 一、概念
        • 0/2
        • 开始做题
        • 二、职业概述(特征)
        • 0/2
        • 开始做题
        • 三、劳动特点
        • 0/28
        • 开始做题
          • (一)复杂性和创造性
          • 0/14
          • 开始做题
          • (三)长期性和间接性
          • 0/5
          • 开始做题
          • (四)主体性和示范性
          • 0/8
          • 开始做题
        • 四、教师劳动价值
        • 0/4
        • 开始做题
        • 五、职业素养
        • 0/25
        • 开始做题
        • 六、专业发展
        • 0/29
        • 开始做题
          •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 0/15
          • 开始做题
          •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 0/12
          • 开始做题
          • (四)教师专业发展阶段
          • 0/16
          • 开始做题
          • (五)教师专业化的实现
          • 0/1
          • 开始做题
        • 七、教师威信
        • 0/2
        • 开始做题
      • 第二节 学 生
      • 0/45
      • 开始做题
        • 一、学生的特点
        • 0/7
        • 开始做题
          • (二)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 0/1
          • 开始做题
          • (三)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 0/1
          • 开始做题
        • 二、现代学生观
        • 0/37
        • 开始做题
          • (一)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 0/5
          • 开始做题
            • 2.学生具有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 0/1
            • 开始做题
            • 4.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 0/1
            • 开始做题
          •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 0/3
          • 开始做题
          •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 0/10
          • 开始做题
            •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 0/5
            • 开始做题
            • 3.学生是责权主体
            • 0/1
            • 开始做题
      • 第三节 师生关系
      • 0/35
      • 开始做题
        • 二、内容
        • 0/2
        • 开始做题
        • 三、基本类型
        • 0/6
        • 开始做题
          • (一)专制型
          • 0/3
          • 开始做题
          • (三)民主型:理想型师生关系
          • 0/5
          • 开始做题
        • 四、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与方法
        • 0/8
        • 开始做题
          • (一)教师方面
          • 0/1
          • 开始做题
          • (二)学生方面
          • 0/1
          • 开始做题
          • (三)环境方面
          • 0/2
          • 开始做题
        • 五、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理想师生关系)的特点
        • 0/36
        • 开始做题
          • (一)人际关系:尊师爱生
          • 0/3
          • 开始做题
          • (二)社会关系:民主平等
          • 0/5
          • 开始做题
          • (三)教育关系:教学相长
          • 0/6
          • 开始做题
          • (四)心理关系:心理相容
          • 0/1
          • 开始做题
    • 第五章 课程
    • 0/130
    • 开始做题
      • 第一节 课程概述
      • 0/84
      • 开始做题
        • 一、“课程”一词的由来
        • 0/2
        • 开始做题
        • 二、课程的含义
        • 0/9
        • 开始做题
        • 三、课程的意义
        • 0/1
        • 开始做题
        • 四、课程类型
        • 0/54
        • 开始做题
          • 固有属性
          • 0/11
          • 开始做题
            • 学科课程
            • 0/5
            • 开始做题
            • 活动课程
            • 0/5
            • 开始做题
          • 组织方式
          • 0/6
          • 开始做题
            • 分科课程
            • 0/1
            • 开始做题
            • 综合课程
            • 0/5
            • 开始做题
          • 学习要求
          • 0/5
          • 开始做题
            • 必修课程
            • 0/1
            • 开始做题
            • 选修课程
            • 0/2
            • 开始做题
          • 管理主体
          • 0/10
          • 开始做题
            • 国家课程
            • 0/1
            • 开始做题
            • 校本课程
            • 0/7
            • 开始做题
          • 课程任务
          • 0/3
          • 开始做题
            • 基础性课程
            • 0/1
            • 开始做题
            • 拓展型课程
            • 0/1
            • 开始做题
          • 表现形式
          • 0/11
          • 开始做题
            • 隐性课程
            • 0/7
            • 开始做题
        • 五、制约课程的因素
        • 0/8
        • 开始做题
        • 六、课程理论流派
        • 0/9
        • 开始做题
          • (一)学生中心课程理论
          • 0/5
          • 开始做题
          • (二)学科中心课程理论
          • 0/2
          • 开始做题
      • 第二节 课程目标
      • 0/23
      • 开始做题
        • 一、课程目标的内涵
        • 0/2
        • 开始做题
        • 二、课程目标取向的分类
        • 0/3
        • 开始做题
          • 2.行为目标取向
          • 0/1
          • 开始做题
          • 4.表现性目标取向
          • 0/2
          • 开始做题
        • 四、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 0/1
        • 开始做题
        • 五、课程目标分类理论
        • 0/3
        • 开始做题
          • 1.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 0/1
          • 开始做题
          • 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
          • 0/2
          • 开始做题
        • 六、三维课程目标
        • 0/12
        • 开始做题
          • 知识与技能
          • 0/3
          • 开始做题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0/1
          • 开始做题
      • 第三节 课程内容
      • 0/31
      • 开始做题
        • 一、课程计划(教学计划)
        • 0/7
        • 开始做题
          • (二)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计划的特征
          • 0/1
          • 开始做题
          • (三)中小学课程设置
          • 0/3
          • 开始做题
        • 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 0/20
        • 开始做题
          • (一)概念
          • 0/3
          • 开始做题
          • (三)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
          • 0/3
          • 开始做题
            • 课程目标
            • 0/2
            • 开始做题
        • 三、课程资源
        • 0/9
        • 开始做题
          • (二)教材
          • 0/8
          • 开始做题
          • (三)课程资源的分类
          • 0/3
          • 开始做题
            • 1.课程资源空间分布
            • 0/2
            • 开始做题
              • 校内课程资源
              • 0/1
              • 开始做题
            • 3.存在方式
            • 0/1
            • 开始做题
              • 隐性课程资源
              • 0/1
              • 开始做题
      • 第四节 课程结构
      • 0/12
      • 开始做题
        • 一、课程结构概述
        • 0/4
        • 开始做题
          • (一)课程结构的概念
          • 0/1
          • 开始做题
          • (二)课程的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
          • 0/1
          • 开始做题
            • 课程的纵向结构——课程序列
            • 0/1
            • 开始做题
        • 二、新课程结构的内容
        • 0/8
        • 开始做题
          • (三)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
          • 0/4
          • 开始做题
      • 第五节 课程管理
      • 0/19
      • 开始做题
        • 二、三级课程管理
        • 0/9
        • 开始做题
          • 学校课程(校本课程)
          • 0/5
          • 开始做题
        • 三、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 0/1
        • 开始做题
      • 第六节 课程设计与实施
      • 0/11
      • 开始做题
        • 一、课程设计
        • 0/6
        • 开始做题
          • (一)课程设计的概念
          • 0/2
          • 开始做题
          • (二)课程设计的主要模式
          • 0/3
          • 开始做题
            • 泰勒的目标模式
            • 0/2
            • 开始做题
        • 二、课程实施
        • 0/4
        • 开始做题
          • (四)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
          • 0/3
          • 开始做题
            • 忠实取向
            • 0/1
            • 开始做题
      • 第七节 课程评价
      • 0/5
      • 开始做题
        • 二、主要模式
        • 0/2
        • 开始做题
          • (一)目标评价模式
          • 0/1
          • 开始做题
          • (三)CIPP评价模式
          • 0/1
          • 开始做题
      • 第八节 课程资源
      • 0/9
      • 开始做题
        • 一、课程资源的概念
        • 0/1
        • 开始做题
        • 二、课程资源的类型
        • 0/3
        • 开始做题
        • 四、开发与利用的途径与方法
        • 0/4
        • 开始做题
    • 第六章 教学
    • 0/291
    • 开始做题
      • 第一节 教学概述
      • 0/47
      • 开始做题
        • 一、教学的概念
        • 0/24
        • 开始做题
        • 二、教学(工作)的意义
        • 0/9
        • 开始做题
        • 三、一般任务
        • 0/9
        • 开始做题
      • 第二节 教学过程
      • 0/34
      • 开始做题
        • 一、教学过程的内涵
        • 0/8
        • 开始做题
          • (一)教学过程的概念
          • 0/3
          • 开始做题
          •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 0/5
          • 开始做题
        •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
        • 0/11
        • 开始做题
        • 三、历史上对教学过程的各种理解
        • 0/4
        • 开始做题
          • 6.杜威——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 0/2
          • 开始做题
        • 四、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基本特点)
        • 0/21
        • 开始做题
          • 1.间接性规律
          • 0/6
          • 开始做题
          • 2.双边性规律
          • 0/5
          • 开始做题
          • 3.发展性规律
          • 0/3
          • 开始做题
        • 五、教学过程的结构
        • 0/13
        • 开始做题
          • (一)激发学习动机
          • 0/1
          • 开始做题
          • (二)领会知识—中心环节
          • 0/7
          • 开始做题
          • (五)检查知识
          • 0/2
          • 开始做题
      • 第三节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 0/117
      • 开始做题
        • 一、教学原则
        • 0/56
        • 开始做题
          •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
          • 0/4
          • 开始做题
          • (二)我国目前中小学主要的教学原则
          • 0/52
          • 开始做题
            • 1.直观性原则
            • 0/15
            • 开始做题
            • 2. 启发性原则
            • 0/26
            • 开始做题
            • 3. 循序渐进原则
            • 0/11
            • 开始做题
            • 4.巩固性原则
            • 0/10
            • 开始做题
            • 5.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 0/1
            • 开始做题
            • 6.科学性和思想性(教育性)相统一的原则
            • 0/4
            • 开始做题
            • 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 0/4
            • 开始做题
            • 8.因材施教原则 (从学生实际出发原则 )
            • 0/6
            • 开始做题
        • 二、教学方法
        • 0/57
        • 开始做题
          •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
          • 0/3
          • 开始做题
          • (三)国外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
          • 0/3
          • 开始做题
          • (四)常用的教学方法
          • 0/40
          • 开始做题
          • (五)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 0/19
          • 开始做题
            • 1.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多选】
            • 0/7
            • 开始做题
              •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 0/1
              • 开始做题
      • 第四节 教学组织形式
      • 0/54
      • 开始做题
        •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 0/2
        • 开始做题
        • 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 0/24
        • 开始做题
        • 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个别教学与现场教学
        • 0/5
        • 开始做题
        • 现代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复式教学
        • 0/7
        • 开始做题
        • 其他教学组织形式
        • 0/12
        • 开始做题
          • 道尔顿制
          • 0/1
          • 开始做题
          • 特朗普制
          • 0/5
          • 开始做题
      • 第五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 0/54
      • 开始做题
        • 备课
        • 0/17
        • 开始做题
        • 上课
        • 0/14
        • 开始做题
        • 作业的布置与反馈
        • 0/8
        • 开始做题
        •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 0/5
        • 开始做题
      • 第六节 教学模式
      • 0/12
      • 开始做题
        • 二、常见的教学模式
        • 0/10
        • 开始做题
          • 当代国外主要的教学模式
          • 0/5
          • 开始做题
          • 当代我国主要的教学模式
          • 0/1
          • 开始做题
      • 第七节 教学评价
      • 0/46
      • 开始做题
        • 一、概念
        • 0/4
        • 开始做题
        • 二、功能
        • 0/3
        • 开始做题
          • 检验教学效果
          • 0/1
          • 开始做题
        • 三、基本类型
        • 0/28
        • 开始做题
          • 根据教学评价的作用来分
          • 0/18
          • 开始做题
          • 根据评价采用的标准来分
          • 0/5
          • 开始做题
          • 按照评价主体来分
          • 0/2
          • 开始做题
        • 四、现代教育评价
        • 0/7
        • 开始做题
          • 基本内涵
          • 0/2
          • 开始做题
        • 五、教学测验
        • 0/7
        • 开始做题
    • 第七章 德育
    • 0/126
    • 开始做题
      • 第一节 德育概述
      • 0/26
      • 开始做题
        • 一、德育及其意义
        • 0/14
        • 开始做题
          • (一)德育的概念
          • 0/8
          • 开始做题
          • (三)德育的意义
          • 0/3
          • 开始做题
            •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 0/1
            • 开始做题
        • 二、德育目标
        • 0/5
        • 开始做题
          • (二)确立依据
          • 0/1
          • 开始做题
          • (三)中小学德育
          • 0/4
          • 开始做题
            • 1. 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
            • 0/2
            • 开始做题
            • 2. 《小学德育纲要》和《中学德育大纲》
            • 0/1
            • 开始做题
      • 第二节 德育内容
      • 0/15
      • 开始做题
        • 一、德育内容的概念
        • 0/1
        • 开始做题
        • 二、德育内容的选择依据
        • 0/1
        • 开始做题
          • 1.德育目标
          • 0/1
          • 开始做题
        • 三、我国学校德育内容
        • 0/6
        • 开始做题
          • 道德教育
          • 0/1
          • 开始做题
          • 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择业指导)
          • 0/1
          • 开始做题
      • 第三节 德育过程
      • 0/52
      • 开始做题
        • 一、德育过程的内涵及基本矛盾
        • 0/31
        • 开始做题
          •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 0/5
          • 开始做题
          • (二)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区别
          • 0/1
          • 开始做题
          • (三)德育过程的结构(构成要素)
          • 0/10
          • 开始做题
          • (四)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 0/9
          • 开始做题
        • 二、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 0/17
        • 开始做题
          • 知是基础
          • 0/1
          • 开始做题
          • 意是精神力量
          • 0/4
          • 开始做题
          • 行是衡量一个人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 0/2
          • 开始做题
      • 第四节 德育原则
      • 0/25
      • 开始做题
        • 二、我国中小学主要的德育原则
        • 0/23
        • 开始做题
          • (二)疏导原则
          • 0/4
          • 开始做题
          • (四)知行统一原则
          • 0/3
          • 开始做题
          • (五)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 0/1
          • 开始做题
          • (六)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 0/1
          • 开始做题
          • (七)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 0/1
          • 开始做题
          • (八)依靠积极因素,客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 0/3
          • 开始做题
      • 第五节 德育模式
      • 0/23
      • 开始做题
        • 一、认知模式
        • 0/16
        • 开始做题
          • 皮亚杰:对偶故事法
          • 0/8
          • 开始做题
          • 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法
          • 0/8
          • 开始做题
        • 二、体谅模式
        • 0/2
        • 开始做题
        • 三、社会模仿模式
        • 0/2
        • 开始做题
      • 第六节 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 0/41
      • 开始做题
        • 一、德育的途径
        • 0/7
        • 开始做题
          • 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基本途径)
          • 0/5
          • 开始做题
          • 2.社会实践活动
          • 0/1
          • 开始做题
          • 3.课外、校外活动
          • 0/1
          • 开始做题
          • 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
          • 0/2
          • 开始做题
          • 6.班主任工作
          • 0/1
          • 开始做题
        • 二、德育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 0/23
        • 开始做题
          • 1.说服教育法
          • 0/1
          • 开始做题
          • 2.榜样示范法
          • 0/12
          • 开始做题
          • 3.陶冶教育法
          • 0/7
          • 开始做题
          • 4.实际锻炼法
          • 0/6
          • 开始做题
          • 5.品德评价法
          • 0/7
          • 开始做题
          • 6.角色扮演法
          • 0/1
          • 开始做题
        • 三、中小学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
        • 0/1
        • 开始做题
    • 第八章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 0/77
    • 开始做题
      • 第一节 班级与班级管理
      • 0/81
      • 开始做题
        • 一、班级
        • 0/12
        • 开始做题
          • (一)班级的概念
          • 0/4
          • 开始做题
          • (二)班级组织的发展
          • 0/4
          • 开始做题
          • (三)班级的功能
          • 0/1
          • 开始做题
        • 二、班级管理
        • 0/66
        • 开始做题
          • 一、班集体的概念
          • 0/1
          • 开始做题
          • 二、班集体的特征
          • 0/3
          • 开始做题
          • 三、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 0/12
          • 开始做题
          • 四、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 0/2
          • 开始做题
          • 五、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 0/21
          • 开始做题
            •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 0/1
            • 开始做题
            • 2.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
            • 0/1
            • 开始做题
            •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 0/1
            • 开始做题
            •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级
            • 0/3
            • 开始做题
        • 三、学校组织的管理
        • 0/2
        • 开始做题
      • 第二节 良好班集体的培养
      • 0/3
      • 开始做题
      • 第三节班主任工作概述
      • 0/36
      • 开始做题
        • 一、班主任的概念、地位和领导方式
        • 0/25
        • 开始做题
          • (一)班主任的概念
          • 0/3
          • 开始做题
          • (二)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 0/5
          • 开始做题
          • (三)班主任领导方式
          • 0/11
          • 开始做题
        • 二、班主任工作的任务、内容与意义
        • 0/24
        • 开始做题
          • (一)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
          • 0/21
          • 开始做题
            • 1.了解和研究学生(前提和基础)
            • 0/6
            • 开始做题
            • 2.有效的组织和培养优秀班集体
            • 0/5
            • 开始做题
            • 4.学习指导、学习活动管理和生活指导、生活管理
            • 0/1
            • 开始做题
            • 7.操行评定
            • 0/2
            • 开始做题
            • 9.个别教育工作
            • 0/2
            • 开始做题
          • (二)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作用【了解】
          • 0/1
          • 开始做题
    • 第九章 课外、校外教育
    • 0/41
    • 开始做题
      • 第一节 课外、校外教育概述
      • 0/8
      • 开始做题
        • 一、课外、校外教育的概念
        • 0/5
        • 开始做题
        • 二、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堂教学
        • 0/2
        • 开始做题
      • 第二节 课外、校外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 0/15
      • 开始做题
        • 一、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内容
        • 0/10
        • 开始做题
          • (一)社会实践活动(参观、考察、访问、宣传、游览)
          • 0/1
          • 开始做题
          • (三)科技活动(“五小活动”)
          • 0/2
          • 开始做题
          • (四)文学艺术活动
          • 0/1
          • 开始做题
        • 二、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
        • 0/5
        • 开始做题
          • (二)小组活动:基本组织形式
          • 0/1
          • 开始做题
      • 第三节 课外、校外教育的特点与要求
      • 0/8
      • 开始做题
        • 一、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
        • 0/6
        • 开始做题
          • (二)自主性
          • 0/2
          • 开始做题
        • 二、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要求
        • 0/1
        • 开始做题
      • 第四节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
      • 0/10
      • 开始做题
        • 一、家庭教育
        • 0/1
        • 开始做题
        • 三、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形成教育合力
        • 0/2
        • 开始做题
    • 第十章 教育研究及其方法
    • 0/23
    • 开始做题
      • 第一节 教育研究概述
      • 0/1
      • 开始做题
        • 一、教育研究的内涵
        • 0/1
        • 开始做题
          • (一)教育研究的概念及性质
          • 0/1
          • 开始做题
      • 第二节 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
      • 0/5
      • 开始做题
        • 一、选择研究课程
        • 0/1
        • 开始做题
        • 三、制定研究计划
        • 0/1
        • 开始做题
        • 五、教育研究论文与报告的撰写
        • 0/2
        • 开始做题
      • 第三节 教育研究方法
      • 0/17
      • 开始做题
        • 二、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
        • 0/7
        • 开始做题
          • (二)调查研究法
          • 0/3
          • 开始做题
          • (四)个案研究法
          • 0/1
          • 开始做题
        • 三、新兴的教育研究方法
        • 0/8
        • 开始做题
          • (一)行动研究法
          • 0/6
          • 开始做题
          • (三)教育叙事研究法
          • 0/2
          • 开始做题
        • 四、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新发展——校本研究
        • 0/1
        • 开始做题
  • 心理学
  • 0/257
  • 开始做题
    • 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
    • 0/33
    • 开始做题
      •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 0/12
      • 开始做题
        •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 0/11
        • 开始做题
          • 1.概念
          • 0/3
          • 开始做题
          • 2.心理现象(心理活动)
          • 0/8
          • 开始做题
            • 心理过程
            • 0/1
            • 开始做题
            • 个性心理
            • 0/2
            • 开始做题
              • 个性心理倾向性
              • 0/2
              • 开始做题
      • 第二节 心理的实质
      • 0/9
      • 开始做题
        •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 0/5
        • 开始做题
          • (一)神经系统的结构
          • 0/3
          • 开始做题
          • (二)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 0/1
          • 开始做题
            • 1.反射
            • 0/1
            • 开始做题
        •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理解】
        • 0/4
        • 开始做题
      • 第三节 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 0/12
      • 开始做题
        • 一、历史背景
        • 0/1
        • 开始做题
          • (二)独立标志:【德】冯特
          • 0/1
          • 开始做题
        • 二、主要流派
        • 0/10
        • 开始做题
          •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
          • 0/1
          • 开始做题
          •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
          • 0/2
          • 开始做题
          • (五)精神分析心理学
          • 0/4
          • 开始做题
    • 第二章 认知发展与教育
    • 0/152
    • 开始做题
      • 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
      • 0/45
      • 开始做题
        • 一、感、知觉的概述
        • 0/18
        • 开始做题
          • (一)概念
          • 0/9
          • 开始做题
            • 1.感觉
            • 0/4
            • 开始做题
            • 2.知觉
            • 0/1
            • 开始做题
            • 3.观察和观察力
            • 0/2
            • 开始做题
            • 4.错觉
            • 0/2
            • 开始做题
          • (二)感知觉的种类(选择)
          • 0/4
          • 开始做题
            • 外部感觉
            • 0/2
            • 开始做题
              • 听觉
              • 0/1
              • 开始做题
            • 内部感觉
            • 0/1
            • 开始做题
              • 运动绝:关节肌肉的感觉
              • 0/1
              • 开始做题
          • (三)感知觉的一般规律
          • 0/16
          • 开始做题
            • 2.感觉的相互作用的规律
            • 0/16
            • 开始做题
              • (1)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 0/11
              • 开始做题
                • 感觉适应
                • 0/7
                • 开始做题
                  • 暗适应
                  • 0/2
                  • 开始做题
                  • 明适应
                  • 0/1
                  • 开始做题
                • 感觉对比
                • 0/3
                • 开始做题
                  • 同时对比
                  • 0/1
                  • 开始做题
                • 感觉后效
                • 0/1
                • 开始做题
              •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 0/5
              • 开始做题
                • 联觉
                • 0/5
                • 开始做题
        • 二、知觉
        • 0/32
        • 开始做题
          • (二)分类
          • 0/12
          • 开始做题
            • 物体知觉
            • 0/5
            • 开始做题
              • 空间知觉
              • 0/2
              • 开始做题
              • 运动知觉
              • 0/3
              • 开始做题
                • 运动知觉
                • 0/2
                • 开始做题
                  • 诱导运动
                  • 0/1
                  • 开始做题
            • 社会知觉
            • 0/6
            • 开始做题
              • 社会刻板印象
              • 0/1
              • 开始做题
              • 晕轮效应
              • 0/1
              • 开始做题
              • 首因效应
              • 0/1
              • 开始做题
              • 近因效应
              • 0/1
              • 开始做题
          • (三)一般规律
          • 0/19
          • 开始做题
            • 1.选择性
            • 0/6
            • 开始做题
            • 2.理解性
            • 0/2
            • 开始做题
            • 4.恒常性
            • 0/5
            • 开始做题
        • 三、感知觉规律的应用
        • 0/1
        • 开始做题
        • 四、学生感知觉的发展
        • 0/1
        • 开始做题
      • 第二节 记 忆
      • 0/42
      • 开始做题
        • 一、记忆概述
        • 0/12
        • 开始做题
          • (一)记忆及其品质
          • 0/5
          • 开始做题
            • 1.概念
            • 0/2
            • 开始做题
            • 2.记忆的品质(选择、判断)
            • 0/3
            • 开始做题
              • 准备性
              • 0/2
              • 开始做题
          • (二)记忆的分类(选择、判断)
          • 0/10
          • 开始做题
            • 1.根据信息保持时间长短不同
            • 0/6
            • 开始做题
              • 瞬时记忆
              • 0/5
              • 开始做题
              • 短时记忆
              • 0/4
              • 开始做题
            • 2.根据记忆的内容和经验的对象
            • 0/8
            • 开始做题
              • (1)形象记忆
              • 0/2
              • 开始做题
              • (3)语义记忆
              • 0/4
              • 开始做题
              • (4)情绪记忆
              • 0/1
              • 开始做题
            • 3.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
            • 0/1
            • 开始做题
              • (2)内隐记忆
              • 0/1
              • 开始做题
            • 4.根据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不同
            • 0/2
            • 开始做题
              • 程序性记忆(How)
              • 0/1
              • 开始做题
        • 二、记忆过程
        • 0/54
        • 开始做题
          • (一)识记
          • 0/7
          • 开始做题
            • 2.识记的分类
            • 0/4
            • 开始做题
              • (1)根据有无目的性及是否需要意志努力
              • 0/1
              • 开始做题
                • 无意识记
                • 0/1
                • 开始做题
              • (2)根据识记材料和识记方法的不同(选择、判断)
              • 0/3
              • 开始做题
                • 机械识记
                • 0/1
                • 开始做题
                • 意义识记
                • 0/2
                • 开始做题
            • 3.识记的规律(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 0/3
            • 开始做题
              • (5)识记的方法
              • 0/2
              • 开始做题
          • (二)保持
          • 0/1
          • 开始做题
          • (三)遗忘
          • 0/45
          • 开始做题
            • 1.艾宾浩斯遗忘规律(简答、选择、判断)
            • 0/23
            • 开始做题
              • (3)先快后慢,先多后少
              • 0/3
              • 开始做题
            • 2.遗忘的影响因素(简答、选择)
            • 0/6
            • 开始做题
              • ②学习材料的位置
              • 0/1
              • 开始做题
              • ④记忆任务的长久性和重要性
              • 0/1
              • 开始做题
              • ⑥识记方法
              • 0/1
              • 开始做题
            • 3.遗忘的原因(理论)(选择、判断)
            • 0/14
            • 开始做题
              • ②干扰说(选择、判断、名词)
              • 0/9
              • 开始做题
              • ④提取失败说
              • 0/1
              • 开始做题
          • (四)回忆与再认
          • 0/3
          • 开始做题
            • 1.再认
            • 0/2
            • 开始做题
            • 2.回忆
            • 0/1
            • 开始做题
              • (2)回忆的种类(了解)
              • 0/1
              • 开始做题
                • 有意回忆
                • 0/1
                • 开始做题
        • 四、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 0/1
        • 开始做题
        • 五、学生记忆的发展
        • 0/1
        • 开始做题
      • 第三节 想 象
      • 0/27
      • 开始做题
        • 一、表象概述
        • 0/9
        • 开始做题
          • (一)概念(选择)
          • 0/3
          • 开始做题
          • (二)分类(了解)
          • 0/3
          • 开始做题
          • (三)表象的特征
          • 0/1
          • 开始做题
        • 二、想象概述
        • 0/6
        • 开始做题
          • (一)概念
          • 0/1
          • 开始做题
          • (三)想象的加工方式
          • 0/2
          • 开始做题
            • 2、夸张
            • 0/1
            • 开始做题
          • (五)想象的品质
          • 0/1
          • 开始做题
        • 三、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
        • 0/7
        • 开始做题
        • 四、幻想
        • 0/2
        • 开始做题
        • 五、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背】
        • 0/2
        • 开始做题
      • 第四节 言语与思维
      • 0/25
      • 开始做题
        • 二、思维及其品质
        • 0/9
        • 开始做题
          • (一)思维的概念和特点
          • 0/10
          • 开始做题
            • 1.概念(选择)
            • 0/1
            • 开始做题
            • 2.思维的特点(选择、填空)
            • 0/7
            • 开始做题
              • (1)间接性
              • 0/1
              • 开始做题
              • (2)概括性
              • 0/4
              • 开始做题
          • (二)思维的品质
          • 0/7
          • 开始做题
            • 2.思维的独立性(独创性)与批性
            • 0/2
            • 开始做题
            • 3.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
            • 0/1
            • 开始做题
          • (三)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简答)
          • 0/4
          • 开始做题
            •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
            • 0/1
            • 开始做题
        • 三、思维的种类
        • 0/22
        • 开始做题
          • (一)根据思维的内容凭借物、任务的性质发展水平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
          • 0/3
          • 开始做题
            • 直观动作思维
            • 0/2
            • 开始做题
            • 具体形象思维
            • 0/1
            • 开始做题
          • (三)根据结论是否有明确的思考步骤和思维过程中意识的清晰程度和逻辑性,可以分为:(选择、判断)
          • 0/2
          • 开始做题
            • 直觉思维
            • 0/2
            • 开始做题
          • (四)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可分为
          • 0/7
          • 开始做题
            • 发散思维
            • 0/7
            • 开始做题
          • (五)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可以分为(选择)
          • 0/9
          • 开始做题
            • 创造性思维
            • 0/9
            • 开始做题
        • 四、概念的学习
        • 0/3
        • 开始做题
          • (一)什么是概念(填空)
          • 0/1
          • 开始做题
          • (三)科学概念的掌握(简答)
          • 0/2
          • 开始做题
            • 3.提供概念范例,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适当运用比较。
            • 0/1
            • 开始做题
        • 五、思维的一般过程
        • 0/3
        • 开始做题
          • 3.抽象与概括
          • 0/1
          • 开始做题
        • 六、创造性思维
        • 0/3
        • 开始做题
          • (二)特征(简答)
          • 0/1
          • 开始做题
            • 1.新颖独特性(最本质特征)
            • 0/1
            • 开始做题
          • (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论述、简答)
          • 0/5
          • 开始做题
            • 5.开设具体创造性课程,教授学生创造性思维策略和创造技法。
            • 0/1
            • 开始做题
        • 七、学生思维的发展
        • 0/1
        • 开始做题
      • 第五节 注 意
      • 0/33
      • 开始做题
        • 一、注意概述
        • 0/20
        • 开始做题
          • (一)注意及其功能
          • 0/7
          • 开始做题
            • 1.概念和特点
            • 0/5
            • 开始做题
              • (1)概念
              • 0/1
              • 开始做题
              • (2)注意的特点
              • 0/3
              • 开始做题
                • 集中性
                • 0/1
                • 开始做题
            • 2.注意的功能
            • 0/2
            • 开始做题
              • 保持功能
              • 0/1
              • 开始做题
          • (二)注意的分类(选择;判断)
          • 0/14
          • 开始做题
            • 1.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
            • 0/9
            • 开始做题
            • 2.有意注意(随意注意)
            • 0/3
            • 开始做题
            • 3.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
            • 0/1
            • 开始做题
        • 二、注意的规律
        • 0/26
        • 开始做题
          • (二)维持注意的条件
          • 0/2
          • 开始做题
          • (三)注意的基本特征(品质)(选择、判断)
          • 0/23
          • 开始做题
            • 1.注意的稳定性
            • 0/3
            • 开始做题
            • 2.注意的广度
            • 0/2
            • 开始做题
            • 3.注意的分配
            • 0/11
            • 开始做题
        • 三、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 0/3
        • 开始做题
          • (一)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简答、论述)
          • 0/1
          • 开始做题
            • 2.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简答)
            • 0/1
            • 开始做题
            • 3.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 0/1
            • 开始做题
            • 4.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 0/1
            • 开始做题
          • (二)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
          • 0/1
          • 开始做题
        • 四、学生注意力的发展
        • 0/1
        • 开始做题
    • 第三章 情绪情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
    • 0/25
    • 开始做题
      • 第一节 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
      • 0/21
      • 开始做题
        • 一、情绪、情感及其功能
        • 0/24
        • 开始做题
          • (三)分类
          • 0/17
          • 开始做题
            • 1.情绪分类
            • 0/11
            • 开始做题
              • 心境
              • 0/6
              • 开始做题
              • 激情
              • 0/2
              • 开始做题
              • 应激
              • 0/2
              • 开始做题
            • 2.情感分类
            • 0/6
            • 开始做题
              • (1)道德感
              • 0/1
              • 开始做题
              • (2)美感
              • 0/1
              • 开始做题
              • (3)理智感
              • 0/2
              • 开始做题
          • (四)功能
          • 0/4
          • 开始做题
            • 2.动机功能
            • 0/1
            • 开始做题
            • 3.组织功能
            • 0/1
            • 开始做题
            • 4.信号功能
            • 0/1
            • 开始做题
        • 二、情绪的调节与控制
        • 0/3
        • 开始做题
          • (二)对学生情绪调节的指导
          • 0/1
          • 开始做题
        • 三、压力与自我防御机制
        • 0/5
        • 开始做题
          • (3)合理化
          • 0/2
          • 开始做题
          • (5)投射
          • 0/1
          • 开始做题
          • (9)认同
          • 0/1
          • 开始做题
        • 四、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
        • 0/3
        • 开始做题
      • 第二节 意志与教育
      • 0/23
      • 开始做题
        • 一、意志及其品质
        • 0/18
        • 开始做题
          • (一)概念、特征
          • 0/3
          • 开始做题
          • (三)意志的品质
          • 0/14
          • 开始做题
            • 自觉性
            • 0/2
            • 开始做题
            • 果断性
            • 0/3
            • 开始做题
            • 自制性
            • 0/2
            • 开始做题
            • 坚韧性
            • 0/5
            • 开始做题
        • 二、意志行动过程
        • 0/12
        • 开始做题
          • (一)准备阶段
          • 0/12
          • 开始做题
            • 1.动机斗争
            • 0/11
            • 开始做题
              • (1)双趋冲突
              • 0/2
              • 开始做题
              • (2)双避冲突
              • 0/2
              • 开始做题
              • (3)趋避冲突
              • 0/6
              • 开始做题
        • 三、意志品质的发展与培养
        • 0/3
        • 开始做题
          • (一)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发展(了解)
          • 0/1
          • 开始做题
    • 第四章 个性发展与教育
    • 0/62
    • 开始做题
      • 第一节 需要、动机与兴趣
      • 0/17
      • 开始做题
        • 一、需要概述
        • 0/13
        • 开始做题
          • (一)概念、种类
          • 0/1
          • 开始做题
          •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 0/11
          • 开始做题
            • (7)自我实现的需要
            • 0/3
            • 开始做题
        • 二、动机概述
        • 0/1
        • 开始做题
        • 三、兴趣概述
        • 0/3
        • 开始做题
          • (一)概念、种类
          • 0/1
          • 开始做题
      • 第二节 能 力
      • 0/23
      • 开始做题
        • 一、能力以及其类型
        • 0/5
        • 开始做题
          • (一)能力(名解)
          • 0/4
          • 开始做题
          • (三)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判断)
          • 0/2
          • 开始做题
        • 二、能力的结构【背诵】
        • 0/18
        • 开始做题
          • (一)智力概念
          • 0/6
          • 开始做题
          • (二)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
          • 0/1
          • 开始做题
          • (四)卡特尔的智力形态论
          • 0/1
          • 开始做题
          • (五)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 0/8
          • 开始做题
        • 三、能力的测量
        • 0/13
        • 开始做题
          • (一)—般能力测验—智力测验(选择、判断)
          • 0/4
          • 开始做题
            • 1.最早的智力测验《比纳一西蒙量表》;智龄
            • 0/1
            • 开始做题
            • 3.韦氏智力量表
            • 0/1
            • 开始做题
          • (二)智力测验的标准(选择、判断、填空)
          • 0/7
          • 开始做题
            • 1.信度
            • 0/1
            • 开始做题
            • 2.效度
            • 0/2
            • 开始做题
        • 四、影响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 0/1
        • 开始做题
        • 五、学生能力的培养
        • 0/2
        • 开始做题
      • 第三节 气质与性格
      • 0/34
      • 开始做题
        • 一、人格概述
        • 0/10
        • 开始做题
          • (一)概念
          • 0/1
          • 开始做题
          • (二)人格的类别
          • 0/4
          • 开始做题
            • 1.独特性
            • 0/1
            • 开始做题
            • 2.稳定性
            • 0/1
            • 开始做题
            • 3.整合性(复杂性)
            • 0/2
            • 开始做题
          • (三)人格的结构
          • 0/7
          • 开始做题
            • 气质
            • 0/2
            • 开始做题
            • 人格性格
            • 0/3
            • 开始做题
            • 自我调控系统
            • 0/4
            • 开始做题
              • 自我认识
              • 0/2
              • 开始做题
        • 二、气质
        • 0/17
        • 开始做题
          • (一)概念
          • 0/1
          • 开始做题
          • (二)类型理论
          • 0/12
          • 开始做题
          • (三)气质与教育
          • 0/1
          • 开始做题
        • 三、性格
        • 0/16
        • 开始做题
          • (一)概念及其结构
          • 0/6
          • 开始做题
          • (二)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 0/1
          • 开始做题
          • (三)学生优良性格的培养
          • 0/1
          • 开始做题
        • 四、人格理论
        • 0/5
        • 开始做题
          • (一)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 0/1
          • 开始做题
          • (二)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 0/2
          • 开始做题
        • 五、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 0/3
        • 开始做题
        • 六、自我意识的发展与教育
        • 0/7
        • 开始做题
  • 教育心理学
  • 0/563
  • 开始做题
    •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 0/15
    • 开始做题
      •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 0/6
      • 开始做题
        • 一、教育心理学的概念
        • 0/4
        • 开始做题
        • 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 0/2
        • 开始做题
          • (二)研究内容
          • 0/1
          • 开始做题
      •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 0/5
      • 开始做题
        •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 0/2
        • 开始做题
          • (一)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
          • 0/1
          • 开始做题
      • 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原则
      • 0/4
      • 开始做题
        •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 0/4
        • 开始做题
          • (五)测验法
          • 0/4
          • 开始做题
    • 第二章 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
    • 0/121
    • 开始做题
      • 第一节 心理发展概述
      • 0/89
      • 开始做题
        • 一、个体的心理发展
        • 0/20
        • 开始做题
          • (一)心理发展及其人生全过程发展
          • 0/2
          • 开始做题
            • 1.心理发展
            • 0/2
            • 开始做题
          • (二)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 0/4
          • 开始做题
            • 1.连续性与阶段性
            • 0/1
            • 开始做题
            • 3.不平衡性
            • 0/2
            • 开始做题
          • (三)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
          • 0/1
          • 开始做题
            • 2.环境
            • 0/1
            • 开始做题
          • (四)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 0/12
          • 开始做题
            • 1.童年期
            • 0/2
            • 开始做题
            • 2.少年期
            • 0/2
            • 开始做题
            • 3.青年初期
            • 0/2
            • 开始做题
        • 二、心理发展理论
        • 0/68
        • 开始做题
          •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 0/32
          • 开始做题
            • 1.建构主义的发展观
            • 0/1
            • 开始做题
            •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 0/22
            • 开始做题
          • (二)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与教育
          • 0/20
          • 开始做题
            • 1.维果斯基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 0/13
            • 开始做题
            • 2.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对教学的影响
            • 0/2
            • 开始做题
          • (三)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 0/15
          • 开始做题
            • 1.信任感对不信任感
            • 0/1
            • 开始做题
            •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 0/4
            • 开始做题
      • 第二节 学生的个别差异
      • 0/32
      • 开始做题
        • 一、 学生的认知差异
        • 0/29
        • 开始做题
          • (一)学生的认知能力差异
          • 0/6
          • 开始做题
            • 1.智力类型差异
            • 0/3
            • 开始做题
            • 2.智力发展水平差异
            • 0/1
            • 开始做题
          • (二)学生的认知方式差异
          • 0/22
          • 开始做题
            • 1.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
            • 0/14
            • 开始做题
            • 2.冲动型和沉思型
            • 0/6
            • 开始做题
          • (三)学生的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
          • 0/1
          • 开始做题
        • 二、 学生的性格差异
        • 0/2
        • 开始做题
          • (一)性格的特征差异
          • 0/2
          • 开始做题
            • 2.理智特征
            • 0/1
            • 开始做题
    • 第三章 学习理论
    • 0/243
    • 开始做题
      • 第一节 学习概述
      • 0/45
      • 开始做题
        • 一、学习及其分类
        • 0/35
        • 开始做题
          • (一)学习的内涵
          • 0/16
          • 开始做题
            • 1.含义
            • 0/2
            • 开始做题
          • (二)学习的分类
          • 0/16
          • 开始做题
            • 1、加涅对学习的分类
            • 0/4
            • 开始做题
            • 2、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
            • 0/8
            • 开始做题
            • 3、其他关于学习的划分
            • 0/1
            • 开始做题
        • 二、学生学习的特点
        • 0/8
        • 开始做题
          • (一)学习形式
          • 0/1
          • 开始做题
          • (二)学习过程
          • 0/4
          • 开始做题
      • 第二节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 0/112
      • 开始做题
        •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 0/13
        • 开始做题
          • (二)巴浦洛夫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
          • 0/10
          • 开始做题
            • 2.刺激泛化与分化
            • 0/4
            • 开始做题
            • 2.刺激泛化与分化
            • 0/1
            • 开始做题
        • 二、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 0/22
        • 开始做题
          • (二)桑代克的联结-试误学习理论
          • 0/16
          • 开始做题
            • 2、学习的过程
            • 0/2
            • 开始做题
            • 4、联结-试误说的教育意义
            • 0/1
            • 开始做题
        • 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 0/43
        • 开始做题
          • (一)强化
          • 0/20
          • 开始做题
          • (三)消退
          • 0/3
          • 开始做题
          • (四)惩罚
          • 0/13
          • 开始做题
        • 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 0/25
        • 开始做题
          • (一)观察学习
          • 0/7
          • 开始做题
          • (二)强化
          • 0/11
          • 开始做题
            • 2、替代强化
            • 0/5
            • 开始做题
      • 第三节 认知派学习理论
      • 0/46
      • 开始做题
        • 一、格式塔学派的完形-顿悟学习理论
        • 0/4
        • 开始做题
          • (三)桑代克的联结-试误与完形-顿悟学习理论
          • 0/2
          • 开始做题
        • 二、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 0/6
        • 开始做题
          • (一)学习观
          • 0/1
          • 开始做题
            • 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 0/1
            • 开始做题
          • (二)教学观
          • 0/1
          • 开始做题
            • 1、教学目的
            • 0/1
            • 开始做题
          • (三)发现学习
          • 0/1
          • 开始做题
        • 三、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 0/19
        • 开始做题
          • (一)学习分类
          • 0/6
          • 开始做题
            • 1.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 0/1
            • 开始做题
            • 2.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
            • 0/4
            • 开始做题
          • (二)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
          • 0/2
          • 开始做题
            • 2.意义学习的条件
            • 0/1
            • 开始做题
          • (四)组织学习的原则和策略
          • 0/1
          • 开始做题
            • 2.组织学习的策略
            • 0/1
            • 开始做题
        • 四、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 0/12
        • 开始做题
          • (二)学习过程的阶段性
          • 0/4
          • 开始做题
      • 第四节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0/26
      • 开始做题
        •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概述
        • 0/4
        • 开始做题
        • 二、学习理论
        • 0/17
        • 开始做题
          • (一)马斯洛的学习理论
          • 0/9
          • 开始做题
          • (三)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 0/8
          • 开始做题
      • 第五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0/14
      • 开始做题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 0/10
        • 开始做题
          • (二)学习观
          • 0/1
          • 开始做题
        • 二、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教学含义
        • 0/1
        • 开始做题
        • 三、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 0/1
        • 开始做题
    • 第四章 学习心理
    • 0/216
    • 开始做题
      • 第一节 学习动机
      • 0/71
      • 开始做题
        • 一、学习动机概述
        • 0/46
        • 开始做题
          • (一)学习动机及其分类
          • 0/27
          • 开始做题
            • 1、学习动机的概念
            • 0/2
            • 开始做题
            • 2、学习动机的成分
            • 0/7
            • 开始做题
            • 3、学习动机的分类
            • 0/17
            • 开始做题
          • (二)学习动机对学习的作用
          • 0/16
          • 开始做题
            • 2、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 0/10
            • 开始做题
        • 二、学习动机理论
        • 0/39
        • 开始做题
          • (一)强化理论
          • 0/5
          • 开始做题
            • 1、强化理论
            • 0/1
            • 开始做题
            • 2、需要层次理论
            • 0/2
            • 开始做题
          • (二)需要层次理论
          • 0/2
          • 开始做题
          • (三)成就动机理论
          • 0/10
          • 开始做题
            • 1.避免失败的动机
            • 0/2
            • 开始做题
          • (四)成败归因理论
          • 0/20
          • 开始做题
            • 2.六因素
            • 0/1
            • 开始做题
          • (五)自我效能感理论
          • 0/9
          • 开始做题
            • 1.自我效能感的内涵
            • 0/3
            • 开始做题
            • 3.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 0/1
            • 开始做题
        • 三、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 0/10
        • 开始做题
          • (一)学习动机的激发
          • 0/6
          • 开始做题
          • (二)学习动机的培养
          • 0/1
          • 开始做题
      • 第二节 学习策略
      • 0/65
      • 开始做题
        • 一、学习策略及其种类
        • 0/53
        • 开始做题
          • (一)学习策略的概念和特征
          • 0/5
          • 开始做题
            • 1、学习策略的概念
            • 0/4
            • 开始做题
          • (二)学习策略和自我调节学习
          • 0/1
          • 开始做题
          • (三)学习策略的种类
          • 0/47
          • 开始做题
            • 1、认知策略
            • 0/23
            • 开始做题
              • (1)复述策略
              • 0/2
              • 开始做题
              • (2)精加工策略
              • 0/13
              • 开始做题
              • (3)组织策略
              • 0/4
              • 开始做题
            • 2、元认知策略
            • 0/11
            • 开始做题
              • (2)监控策略
              • 0/1
              • 开始做题
              • (3)调节策略
              • 0/2
              • 开始做题
            • 3、资源管理策略
            • 0/7
            • 开始做题
              • (1)时间管理策略
              • 0/1
              • 开始做题
              • (4)学业求助策略
              • 0/1
              • 开始做题
        • 二、学习策略的训练与教学
        • 0/8
        • 开始做题
          • (一)学习策略的训练原则
          • 0/4
          • 开始做题
            • 2.内化性原则
            • 0/1
            • 开始做题
          • (二)训练学习策略的教学模式
          • 0/3
          • 开始做题
            • 3.完形训练模式
            • 0/1
            • 开始做题
      • 第三节 学习迁移
      • 0/58
      • 开始做题
        • 一、学习迁移及其种类
        • 0/35
        • 开始做题
          • (一)学习迁移的概念
          • 0/7
          • 开始做题
          • (二)学习迁移的种类
          • 0/26
          • 开始做题
            • 1、正迁移、负迁移、零迁移
            • 0/9
            • 开始做题
            • 2、顺向迁移、逆向迁移
            • 0/4
            • 开始做题
            • 3、水平迁移、垂直迁移
            • 0/3
            • 开始做题
            • 4、一般迁移、具体迁移
            • 0/3
            • 开始做题
            • 7、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重组型迁移
            • 0/3
            • 开始做题
        • 二、学习迁移理论
        • 0/13
        • 开始做题
          • (一)早期的迁移理论
          • 0/6
          • 开始做题
            • 1、形式训练说
            • 0/1
            • 开始做题
            • 2、相同要素说
            • 0/2
            • 开始做题
            • 3、经验类化说
            • 0/2
            • 开始做题
          • (二)现代的迁移理论
          • 0/3
          • 开始做题
            • 2、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 0/2
            • 开始做题
        • 三、迁移与教学
        • 0/6
        • 开始做题
          • (一)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 0/4
          • 开始做题
          • (二)促进学生有效的迁移
          • 0/1
          • 开始做题
      • 第四节 知识的学习
      • 0/39
      • 开始做题
        • 一、知识学习概述
        • 0/33
        • 开始做题
          • (一)知识的概念
          • 0/2
          • 开始做题
          • (二)知识的分类
          • 0/11
          • 开始做题
            • 1、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 0/8
            • 开始做题
            • 2、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 0/1
            • 开始做题
          • (四)知识学习的类型
          • 0/19
          • 开始做题
            • 1、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 0/6
            • 开始做题
            • 2、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学习
            • 0/11
            • 开始做题
        • 二、知识学习的过程
        • 0/4
        • 开始做题
          • (一)知识的获得
          • 0/2
          • 开始做题
      • 第五节 技能的形成
      • 0/30
      • 开始做题
        • 一、技能及其种类
        • 0/7
        • 开始做题
          • (二)技能的特点
          • 0/3
          • 开始做题
          • (四)技能的种类
          • 0/2
          • 开始做题
        • 二、操作技能的形成
        • 0/11
        • 开始做题
          • (一)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
          • 0/5
          • 开始做题
            • 2、操作模仿
            • 0/1
            • 开始做题
          • (二)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 0/1
          • 开始做题
        • 三、心智技能的形成
        • 0/11
        • 开始做题
          • (一)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
          • 0/6
          • 开始做题
            • 2、原型操作
            • 0/3
            • 开始做题
          • (二)心智技能形成的特征
          • 0/3
          • 开始做题
            • 3、结构具有简缩性
            • 0/1
            • 开始做题
          • (三)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 0/1
          • 开始做题
      • 第六节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 0/42
      • 开始做题
        • 一、问题解决概述
        • 0/38
        • 开始做题
          • (一)问题与问题解决
          • 0/6
          • 开始做题
            • 2.特点
            • 0/1
            • 开始做题
          • (二)问题解决的过程
          • 0/5
          • 开始做题
            • 1.发现问题
            • 0/1
            • 开始做题
            • 2.理解问题
            • 0/1
            • 开始做题
            • 4.检验假设
            • 0/1
            • 开始做题
          • (三)问题解决的策略
          • 0/7
          • 开始做题
            • 2.启发式
            • 0/3
            • 开始做题
          • (四)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 0/16
          • 开始做题
            • 1.问题的特征
            • 0/1
            • 开始做题
            • 2.已有的知识经验
            • 0/1
            • 开始做题
            • 4.原型启发和酝酿效应
            • 0/1
            • 开始做题
            • 5.思维定势和功能固着
            • 0/9
            • 开始做题
          • (五)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 0/2
          • 开始做题
        • 二、创造性及其培养
        • 0/3
        • 开始做题
          • (一)创造性的概念
          • 0/1
          • 开始做题
          • (三)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 0/1
          • 开始做题
      • 第七节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 0/33
      • 开始做题
        • 一、态度与品德的实质
        • 0/7
        • 开始做题
          • (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 0/1
          • 开始做题
          • (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 0/3
          • 开始做题
            • 1.品德的实质
            • 0/1
            • 开始做题
            • 2.品德的结构
            • 0/1
            • 开始做题
        • 二、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 0/9
        • 开始做题
          • (一)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 0/7
          • 开始做题
            • 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 0/4
            • 开始做题
            • 2、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 0/3
            • 开始做题
          • (二)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 0/2
          • 开始做题
            • 2.中学生品德的发展
            • 0/1
            • 开始做题
        • 三、态度和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 0/11
        • 开始做题
          • (一)态度和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 0/5
          • 开始做题
            • 1.依从
            • 0/2
            • 开始做题
            • 3.内化
            • 0/1
            • 开始做题
          • (二)态度和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 0/5
          • 开始做题
            • 2.内部条件
            • 0/5
            • 开始做题
              • (3)道德认知
              • 0/4
              • 开始做题
        • 四、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 0/5
        • 开始做题
          • (一)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方式
          • 0/1
          • 开始做题
            • 5.奖励和惩罚
            • 0/1
            • 开始做题
          • (二)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 0/2
          • 开始做题
            • 2.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
            • 0/1
            • 开始做题
    • 第五章 教学心理
    • 0/72
    • 开始做题
      • 第一节 教学设计
      • 0/20
      • 开始做题
        • 一、教学目标设计
        • 0/5
        • 开始做题
          • (一)教学目标的概念及作用
          • 0/1
          • 开始做题
          • (二)教学目标的分类
          • 0/3
          • 开始做题
            • 1、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
            • 0/1
            • 开始做题
            • 2、加涅的分类
            • 0/2
            • 开始做题
        • 二、教学策略设计
        • 0/8
        • 开始做题
          • (一)教学策略的概念
          • 0/1
          • 开始做题
          • (二)可供选择的教学策略
          • 0/6
          • 开始做题
            • 1、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 0/4
            • 开始做题
              • (1)直接教学
              • 0/1
              • 开始做题
              • (2)接受学习
              • 0/3
              • 开始做题
            • 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 0/2
            • 开始做题
              • (1)发现学习
              • 0/1
              • 开始做题
              • (3)合作学习
              • 0/1
              • 开始做题
        • 三、教学媒体设计
        • 0/5
        • 开始做题
          • (一)教学媒体的概念
          • 0/2
          • 开始做题
            • 1.教学媒体的概念
            • 0/2
            • 开始做题
          • (二)教学媒体的选择
          • 0/1
          • 开始做题
          • (三)教学媒体的呈现
          • 0/1
          • 开始做题
          • (四)信息技术与教学
          • 0/1
          • 开始做题
            • 1.计算机辅助教学
            • 0/1
            • 开始做题
        • 四、教学评价设计
        • 0/5
        • 开始做题
          • (一)教学评价的类型
          • 0/5
          • 开始做题
            • 1.按对教学评价的处理方式不同
            • 0/3
            • 开始做题
              • (1)常模参照评价
              • 0/2
              • 开始做题
              • (2)标准参照评价
              • 0/1
              • 开始做题
                • (1)标准测验成就测验
                • 0/1
                • 开始做题
            • 2.按教学评价中使用的测验来源
            • 0/1
            • 开始做题
          • (二)教学评价的方法与技术
          • 0/1
          • 开始做题
      • 第二节 课堂管理
      • 0/43
      • 开始做题
        • 一、课堂管理概述
        • 0/10
        • 开始做题
          • (二)课堂管理的目标
          • 0/1
          • 开始做题
            • 3.帮助学生形成自我管理的能力
            • 0/1
            • 开始做题
          • (三)课堂管理的原则
          • 0/3
          • 开始做题
            • 8.激励原则
            • 0/1
            • 开始做题
          • (四)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 0/4
          • 开始做题
            • 2.教师的领导风格
            • 0/1
            • 开始做题
            • 4.对教师的期望
            • 0/1
            • 开始做题
        • 二、课堂群体管理
        • 0/8
        • 开始做题
          • (一)群体的概念、特征及对个体的作用
          • 0/1
          • 开始做题
            • 3.群体对个体的作用
            • 0/1
            • 开始做题
              • (2)去个性化
              • 0/1
              • 开始做题
          • (三)群体动力
          • 0/6
          • 开始做题
            • 3.课堂气氛
            • 0/6
            • 开始做题
        • 三、课堂纪律管理
        • 0/24
        • 开始做题
          • (一)课堂管理概述
          • 0/4
          • 开始做题
          • (二)课堂结构与课堂管理
          • 0/10
          • 开始做题
            • 1.课堂情景结构
            • 0/6
            • 开始做题
            • 2.课堂教学结构
            • 0/2
            • 开始做题
          • (三)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
          • 0/1
          • 开始做题
          • (四)课堂问题行为及其应对
          • 0/8
          • 开始做题
            • 3.问题行为的处置和矫正方法
            • 0/2
            • 开始做题
    • 第六章 心理健康与教师职业心理
    • 0/141
    • 开始做题
      •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 0/21
      • 开始做题
        • 一、心理健康的内涵
        • 0/7
        • 开始做题
          •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 0/4
          • 开始做题
          •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 0/1
          • 开始做题
        • 二、心理评估
        • 0/2
        • 开始做题
          • (三)主要的心理评估方法
          • 0/1
          • 开始做题
            • 2.评估性会谈
            • 0/1
            • 开始做题
        • 三、心理健康教育
        • 0/12
        • 开始做题
          •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和途径
          • 0/2
          • 开始做题
            • 1.教育心理健康的目标
            • 0/2
            • 开始做题
          •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 0/5
          • 开始做题
            • 1.心理辅导课程
            • 0/1
            • 开始做题
      • 第二节 学生心理辅导
      • 0/44
      • 开始做题
        • 一、心理辅导及其目标
        • 0/8
        • 开始做题
        • 二、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 0/13
        • 开始做题
          • (一)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 0/4
          • 开始做题
            • 1.强化法
            • 0/1
            • 开始做题
            • 2.代币疗法
            • 0/1
            • 开始做题
          • (二)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
          • 0/5
          • 开始做题
            • 2.系统脱敏法
            • 0/3
            • 开始做题
            • 3.肯定性训练
            • 0/2
            • 开始做题
          • (三)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
          • 0/4
          • 开始做题
            • 2.来访者中心疗法
            • 0/2
            • 开始做题
            • 3.理性情绪疗法
            • 0/2
            • 开始做题
        • 三、中小学常见的心理问题
        • 0/19
        • 开始做题
          • (二)儿童多动综合征
          • 0/3
          • 开始做题
          • (三)焦虑症
          • 0/2
          • 开始做题
          • (四)抑郁症
          • 0/5
          • 开始做题
          • (五)强迫症
          • 0/1
          • 开始做题
          • (六)恐怖症
          • 0/2
          • 开始做题
          • (七)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
          • 0/1
          • 开始做题
          • (八)儿童厌学症
          • 0/1
          • 开始做题
        • 四、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
        • 0/1
        • 开始做题
      • 第三节 教师职业心理
      • 0/75
      • 开始做题
        • 一、教师的职业角色心理
        • 0/25
        • 开始做题
          • (一)教师的角色心理
          • 0/19
          • 开始做题
            • 1、教师角色的概念
            • 0/2
            • 开始做题
            • 2、现代教师角色观
            • 0/16
            • 开始做题
              • (2)行为规范的示范者
              • 0/1
              • 开始做题
            • 3、教师职业角色的形成阶段
            • 0/1
            • 开始做题
          • (二)教师威信
          • 0/5
          • 开始做题
            • 1、教师威信概述
            • 0/2
            • 开始做题
            • 3、教师威信的形成与发展
            • 0/1
            • 开始做题
              • (2)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
              • 0/1
              • 开始做题
        • 二、教师的职业心理特征
        • 0/22
        • 开始做题
          • (一)教师的认知特征
          • 0/4
          • 开始做题
            • 2.教学操作能力
            • 0/1
            • 开始做题
            • 3.教学监控能力
            • 0/3
            • 开始做题
          • (二)教师的人格特征
          • 0/2
          • 开始做题
          • (三)教师的行为特征
          • 0/14
          • 开始做题
            • 1.教师的教学行为
            • 0/2
            • 开始做题
            • 2.教师的期望行为
            • 0/12
            • 开始做题
        • 三、教师的职业成长心理
        • 0/12
        • 开始做题
          • (二)教师成长的阶段和途径
          • 0/12
          • 开始做题
            • 1.成长三阶段
            • 0/7
            • 开始做题
            • 2.教师成长的途径
            • 0/3
            • 开始做题
        • 四、教师的职业心理健康
        • 0/12
        • 开始做题
          •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 0/3
          • 开始做题
            • 1.积极地取悦自我
            • 0/1
            • 开始做题
          • (三)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
          • 0/4
          • 开始做题
            • 1.职业压力
            • 0/1
            • 开始做题
            • 2.职业倦怠
            • 0/1
            • 开始做题
          • (四)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 0/2
          • 开始做题
  • 教育政策法规解读
  • 0/220
  • 开始做题
    • 第一章 教育法律基础
    • 0/52
    • 开始做题
      • 第一节 教育法规概述
      • 0/14
      • 开始做题
        • 一、教育法规概述
        • 0/6
        • 开始做题
          • (一)教育法律内涵
          • 0/1
          • 开始做题
        • 二、教育法规的类型
        • 0/1
        • 开始做题
        • 三、教育法规的体系结构
        • 0/3
        • 开始做题
          • (一)纵向结构
          • 0/3
          • 开始做题
            • 1.宪法
            • 0/1
            • 开始做题
            • 4.教育行政法规
            • 0/1
            • 开始做题
            • 6.教育规章
            • 0/1
            • 开始做题
        • 四、教育法规的制定与执行
        • 0/3
        • 开始做题
          • (一)教育立法
          • 0/1
          • 开始做题
        • 五、教育法规的效力
        • 0/1
        • 开始做题
      • 第二节 教育法律规范
      • 0/4
      • 开始做题
        • 一、教育法律规范的概念及结构
        • 0/2
        • 开始做题
        • 二、教育法律规范的类别
        • 0/2
        • 开始做题
          • (二)强制性规范和任意性规范
          • 0/2
          • 开始做题
            • 1、强制性规范
            • 0/1
            • 开始做题
      • 第三节 教育法律关系
      • 0/8
      • 开始做题
        • 一、教育法律关系的概念及特征
        • 0/2
        • 开始做题
          • (一)教育法律关系的概念
          • 0/2
          • 开始做题
        • 三、教育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 0/5
        • 开始做题
          • (一)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
          • 0/1
          • 开始做题
      • 第四节 教育法律责任
      • 0/8
      • 开始做题
        • 二、教育法律责任的类型与归责原则
        • 0/7
        • 开始做题
          • (一)教育法律责任的分类
          • 0/5
          • 开始做题
            • 2、民事法律责任
            • 0/1
            • 开始做题
            • 3、刑事法律责任
            • 0/2
            • 开始做题
          • (二)教育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
          • 0/2
          • 开始做题
            • 1、过错责任原则
            • 0/1
            • 开始做题
        • 四、教育法律责任的规则形式
        • 0/1
        • 开始做题
          • (二)教育法律责任的归责形式
          • 0/1
          • 开始做题
      • 第五节 教育法律救济
      • 0/16
      • 开始做题
        • 一、教育法律救济概述
        • 0/7
        • 开始做题
          • (一)教育法律救济的概念及特征
          • 0/1
          • 开始做题
          • (三)教育法律救济的途径
          • 0/6
          • 开始做题
            • 1.诉讼救济(司法救济)渠道。
            • 0/1
            • 开始做题
            • 2.行政救济渠道
            • 0/1
            • 开始做题
        • 二、教育申诉制度
        • 0/7
        • 开始做题
          • (二)教师申诉的范围
          • 0/4
          • 开始做题
            • 1、教师申诉制度的概念和特征
            • 0/1
            • 开始做题
            • 2、教师申诉的范围
            • 0/1
            • 开始做题
            • 3、教师申诉的程序
            • 0/2
            • 开始做题
        • 三、教育行政复议
        • 0/1
        • 开始做题
        • 四、教育行政诉讼
        • 0/1
        • 开始做题
    • 第二章 依法执教与教师违法行为预防
    • 0/27
    • 开始做题
      • 第一节 依法执教
      • 0/3
      • 开始做题
        • 一、依法执教的含义
        • 0/2
        • 开始做题
        • 二、依法执教的基本要求
        • 0/1
        • 开始做题
      • 第二节 教师违法(侵权)行为预防
      • 0/42
      • 开始做题
        • 二、教师违法(侵权)行为的主要类型及其表现特征
        • 0/31
        • 开始做题
          • (一)侵犯学生的受教育权
          • 0/13
          • 开始做题
            • 1.侵犯学生受教育的平等权;
            • 0/3
            • 开始做题
          • (二)侵犯学生的人身权
          • 0/11
          • 开始做题
            • 3.侵犯学生的人格尊严权(体罚、侮辱);
            • 0/3
            • 开始做题
            • 4.侵犯学生的人身自由权;
            • 0/2
            • 开始做题
            • 5.侵犯学生的隐私权(公民私生活不愿公开;拆信、家庭资料考试成绩外泄等);
            • 0/5
            • 开始做题
        • 三、教师违法(侵权)行为的主要法律责任
        • 0/10
        • 开始做题
          • (一)教师违法侵权行为
          • 0/8
          • 开始做题
            • 2.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
            • 0/4
            • 开始做题
            • 3.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 0/1
            • 开始做题
    • 第三章 现行主要的教育法律法规及重要规定解读
    • 0/168
    • 开始做题
      •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解读
      • 0/64
      • 开始做题
        •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制定
        • 0/8
        • 开始做题
          • (一)立法时间
          • 0/1
          • 开始做题
          • (二)法律地位
          • 0/3
          • 开始做题
        •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主要内容解读
        • 0/53
        • 开始做题
          • (一)适用范围
          • 0/1
          • 开始做题
          • (二)教育性质与方针
          • 0/3
          • 开始做题
          • (四)教育管理体制
          • 0/4
          • 开始做题
          • (五)教育基本制度
          • 0/4
          • 开始做题
          • (六)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 0/1
          • 开始做题
          • (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
          • 0/2
          • 开始做题
          • (九)教育投入与条件保障
          • 0/3
          • 开始做题
      •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解读
      • 0/73
      • 开始做题
        • 一、法律地位
        • 0/3
        • 开始做题
        • 二、颁行意义
        • 0/1
        • 开始做题
        • 三、义务教育的性质和特征
        • 0/12
        • 开始做题
          • (一)强制性
          • 0/2
          • 开始做题
      •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解读
      • 0/36
      • 开始做题
        •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制定
        • 0/1
        • 开始做题
        •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主要内容解读
        • 0/33
        • 开始做题
          • 教师权利
          • 0/27
          • 开始做题
          • 教师聘任的基本形式
          • 0/4
          • 开始做题
          • 教师考核的内容
          • 0/3
          • 开始做题
      • 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解读
      • 0/21
      • 开始做题
        •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主要内容解读
        • 0/18
        • 开始做题
          • (一)总则
          • 0/1
          • 开始做题
          • (二)家庭保护
          • 0/1
          • 开始做题
          • (三)学校保护
          • 0/1
          • 开始做题
          • (四)社会保护
          • 0/3
          • 开始做题
          • (五)司法保护
          • 0/1
          • 开始做题
      • 第五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解读
      • 0/8
      • 开始做题
        •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基本结构与内容
        • 0/5
        • 开始做题
      • 第六节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解读
      • 0/20
      • 开始做题
        • 一、学生伤害事故概述
        • 0/1
        • 开始做题
        • 二、《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基本内容与实施
        • 0/16
        • 开始做题
          • (三)《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规定的基本内容
          • 0/11
          • 开始做题
          • (四)学校承担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范围、标准和赔偿依据
          • 0/2
          • 开始做题
      • 第七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 0/6
      • 开始做题
        •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主要内容
        • 0/5
        • 开始做题
      • 第八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 0/28
      • 开始做题
        • 一、《中长期规划》对我国教育基本政策的若干规定
        • 0/9
        • 开始做题
        • 二、《中长期规划》关于义务教育的若干规定
        • 0/1
        • 开始做题
  • 新课程改革
  • 0/98
  • 开始做题
    • 第一章 新课程改革概述
    • 0/15
    • 开始做题
      • 第一节 新课程改革的提出与背景
      • 0/1
      • 开始做题
      • 第二节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 0/15
      • 开始做题
        • 一、指导思想和根本任务
        • 0/3
        • 开始做题
          • (一)指导思想
          • 0/2
          • 开始做题
        • 二、新课程的六大具体目标
        • 0/15
        • 开始做题
          • (一)课程功能
          • 0/2
          • 开始做题
          • (三)课程内容
          • 0/4
          • 开始做题
          • (四)学习方式
          • 0/3
          • 开始做题
          • (五)课程评价
          • 0/2
          • 开始做题
          • (六)课程管理
          • 0/2
          • 开始做题
        • 三、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 0/3
        • 开始做题
    • 第二章 新课程理念
    • 0/76
    • 开始做题
      • 第一节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 0/36
      • 开始做题
        •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 0/12
        • 开始做题
          • (一)影响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
          • 0/1
          • 开始做题
          •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 0/4
          • 开始做题
        •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 0/16
        • 开始做题
      • 第二节 新课程带来的改革
      • 0/54
      • 开始做题
        • 一、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
        • 0/22
        • 开始做题
          • (一)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促进者
          • 0/2
          • 开始做题
          • (二)教师与课程的关系:建设者和开发者
          • 0/1
          • 开始做题
          • (三)教师与研究的关系:研究者
          • 0/2
          • 开始做题
          • (四)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社区型教师
          • 0/1
          • 开始做题
        • 二、新课改下的师生关系
        • 0/6
        • 开始做题
        • 三、学生观的变革
        • 0/11
        • 开始做题
          •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 0/2
          • 开始做题
        • 四、新的教学观
        • 0/18
        • 开始做题
          • (一)全面发展的教学观
          • 0/2
          • 开始做题
          • (二)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
          • 0/2
          • 开始做题
        • 五、学习方式的变革
        • 0/15
        • 开始做题
          • (一)探究性学习
          • 0/1
          • 开始做题
          • (二)自主学习
          • 0/2
          • 开始做题
          • (三)合作学习
          • 0/7
          • 开始做题
        • 七、评价观的变革
        • 0/17
        • 开始做题
          • (一)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0/4
          • 开始做题
            • 2.评价标准
            • 0/2
            • 开始做题
            • 3.评价方法
            • 0/2
            • 开始做题
          • (二)新课程关于评价的基本理念
          • 0/3
          • 开始做题
            • 2.评价提供的是强有力的信息和指导,旨在促进发展,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
            • 0/2
            • 开始做题
          • (三)新课程的评价特点
          • 0/4
          • 开始做题
            • 4.评价方式多样化
            • 0/2
            • 开始做题
          • (四)新课程评价的改革重点
          • 0/3
          • 开始做题
            • 1.学生评价的改革重点
            • 0/1
            • 开始做题
          • (六)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
          • 0/1
          • 开始做题
        • 八、课程资源观的转变
        • 0/6
        • 开始做题
          • (二)课程标准与教材
          • 0/1
          • 开始做题
          • (三)新颁布的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 0/1
          • 开始做题
          • (五)现行的课程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 0/1
          • 开始做题
          • (六)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的意义
          • 0/2
          • 开始做题
    • 第三章 综合实践活动
    • 0/7
    • 开始做题
      • 第一节 综合实践活动概述
      • 0/3
      • 开始做题
        •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 0/3
        • 开始做题
          • (二)研究性学习
          • 0/2
          • 开始做题
      • 第二节 信息技术教育与多媒体教学
      • 0/4
      • 开始做题
        • 一、信息技术教育
        • 0/1
        • 开始做题
          •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要求
          • 0/1
          • 开始做题
        • 二、多媒体教学
        • 0/3
        • 开始做题
  • 教师职业道德
  • 0/114
  • 开始做题
    • 第一章 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 0/29
    • 开始做题
      • 第一节 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特点及价值蕴含
      • 0/23
      • 开始做题
        •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
        • 0/13
        • 开始做题
        •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 0/4
        • 开始做题
          • (三)教师职业道德内容的全面性
          • 0/1
          • 开始做题
          • (五)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典范性和示范性
          • 0/1
          • 开始做题
        • 三、教师职业道德的价值蕴含
        • 0/3
        • 开始做题
          • (一)教育价值
          • 0/1
          • 开始做题
      • 第二节 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
      • 0/5
      • 开始做题
    • 第二章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 0/13
    • 开始做题
      • 第一节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概述
      • 0/6
      • 开始做题
        • 一、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概念及意义
        • 0/1
        • 开始做题
          • (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
          • 0/1
          • 开始做题
        • 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内容
        • 0/4
        • 开始做题
          • (一)树立远大的职业道德理想
          • 0/1
          • 开始做题
          • (四)磨练坚强的职业道德意志
          • 0/1
          • 开始做题
      • 第二节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原则、途径与方法
      • 0/6
      • 开始做题
        • 四、确立可行目标,坚持不懈努力
        • 0/1
        • 开始做题
    • 第三章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
    • 0/8
    • 开始做题
      • 第一节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概述
      • 0/4
      • 开始做题
        • 一、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概念
        • 0/1
        • 开始做题
        • 二、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功能
        • 0/2
        • 开始做题
        • 三、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原则
        • 0/1
        • 开始做题
          • 3、科学性原则——客观事实和规律,科学指标程序和程序
          • 0/1
          • 开始做题
      • 第二节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方法与要求
      • 0/3
      • 开始做题
        • 一、自我评价法
        • 0/1
        • 开始做题
        • 二、学生评价法
        • 0/1
        • 开始做题
    • 第四章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范畴及规范
    • 0/81
    • 开始做题
      • 第一节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
      • 0/1
      • 开始做题
        • 三、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要求
        • 0/1
        • 开始做题
      • 第二节 教师职业道德范畴
      • 0/13
      • 开始做题
        • 一、教师职业道德范畴的含义
        • 0/2
        • 开始做题
        •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范畴
        • 0/9
        • 开始做题
          • (一)教师义务
          • 0/1
          • 开始做题
          • (二)教师良心
          • 0/1
          • 开始做题
          • (三)教师公正
          • 0/4
          • 开始做题
      • 第三节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解读
      • 0/75
      • 开始做题
        • 一、1997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 0/11
        • 开始做题
          • (一)依法执教
          • 0/1
          • 开始做题
          • (四)严谨治学
          • 0/2
          • 开始做题
          • (六)尊重家长
          • 0/2
          • 开始做题
          • (七)廉洁从教
          • 0/6
          • 开始做题
        • 二、2008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 0/62
        • 开始做题
          • (一)爱国守法
          • 0/3
          • 开始做题
          • (二)爱岗敬业
          • 0/5
          • 开始做题
          • (三)关爱学生
          • 0/33
          • 开始做题
          • (四)教书育人
          • 0/8
          • 开始做题
          • (五)为人师表
          • 0/24
          • 开始做题
          • (六)终身学习
          • 0/18
          • 开始做题
        • 三、1997年与2008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比较
        • 0/2
        • 开始做题
          • (二)2008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以下特色
          • 0/2
          • 开始做题
            • 5、他律与自律相结合
            • 0/2
            • 开始做题
  • 教育教学技能
  • 0/66
  • 开始做题
    • 第一章 教学设计技能
    • 0/27
    • 开始做题
      • 第一节 教学目标的设计技能
      • 0/9
      • 开始做题
        • 一、教学目标的含义
        • 0/3
        • 开始做题
        • 二、教学目标的结构
        • 0/1
        • 开始做题
          • 2.“三维”目标
          • 0/1
          • 开始做题
      • 第二节 教案的设计技能
      • 0/11
      • 开始做题
        • 二、教案的类别
        • 0/1
        • 开始做题
        • 三、教案的基本内容
        • 0/3
        • 开始做题
    • 第二章 课堂教学技能
    • 0/26
    • 开始做题
      • 第一节 课堂导人技能
      • 0/9
      • 开始做题
        • 三、课堂导入的类型
        • 0/4
        • 开始做题
      • 第二节 课堂提问技能
      • 0/5
      • 开始做题
        • 二、课堂提问的类型
        • 0/1
        • 开始做题
      • 第四节 教学反馈和强化技能
      • 0/6
      • 开始做题
        • 一、教学反馈技能
        • 0/1
        • 开始做题
      • 第五节 结课技能
      • 0/4
      • 开始做题
        • 二、结课的方法
        • 0/1
        • 开始做题
    • 第三章 教学语言表达
    • 0/6
    • 开始做题
      • 第一节 教学口语表达
      • 0/2
      • 开始做题
        • 五、课堂教学口语的基本要求
        • 0/1
        • 开始做题
      • 第二节 教态语言表达
      • 0/2
      • 开始做题
        • 二、教态语言的类型
        • 0/1
        • 开始做题
练习范围: 2018 2017 2016 2015
试题类型: 2018 2017 2016 2015
练习题量: 2018 2017 2016 2015
开始做题